baet365官方网站近年来,每逢全国两会,中小学体育和学生体质都会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。针对现在学生较为普遍的肥胖、近视和心理健康等问题,在今年全国两会上,不少来自体育界和教育界的代表委员再度呼吁,义务教育阶段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,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有1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。
事实上,近年来,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将“每天一节体育课”的试点提上日程,但是真正付诸实施的并不多见。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,广东省深圳市正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“每天一节体育课”。无独有偶,在安徽合肥,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校的部分年级也进行了试点baet365官方网站。
每天一节体育课,为何难以实施,到底需要破解哪些现实难题?如何落到实处,不流于形式,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?这一举措的实施将对中小学体育改革带来什么样的推动作用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近日在合肥市的试点学校进行了深度调研。
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,小学阶段体育课设置普遍为一至二年级每周4节课,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课。今年2月,合肥市瑶海区教体局出台了小学阶段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实施方案,支持和鼓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,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,开展长短课结合、形式多元的体育课,探索将大课间、体育社团、课后三点半等各种形式有机融合到体育课堂,确保在下午四点半前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,切实有效增加学生体育课以及体育运动时间。目前,该区已有12所小学进行试点。
这也就意味着,试点学校的不同学段将面临“4+1”或“3+2”的体育课程设置变化。根据2023年出台的《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》,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26课时,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。试点之后,在试点学校一二年级阶段,每周5节的体育课,在课时上超过了每周4节的数学课。
守正才能创新。合肥市瑶海区教体局要求,各学校必须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,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,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,或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。每个班级每周增加1到2节体育课,对于学校排课来说,自然是不小的挑战,这也倒逼原有课程不断精简优化。
新增的体育课课时从哪里来?参与试点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,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的操作路径:有的学校把新增的体育课课时安排在课后服务时间段,与原先课后服务中的体育活动相结合,既确保了每天一节体育课的目标,也突出了特色体育的教学理念;有的学校整合原先校本课程内容,腾出一定的课时,与体育课相融合,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与重构;还有的学校充分利用大课间时段,在此基础上串联一节体育课,扩展课时,实现全校共上一节“大体育课”。
此外,鉴于各学校师资、场地存在的差异,教育部门鼓励各学校坚持问题导向,量力而行,结合实际形成“一校一策”,先行先试,逐步推广。
据合肥市大通路小学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张鹏程介绍,集团下属4所学校,从老城区到新区,跨越了整个行政区,师资和场地条件差异明显,最终选择了条件相对成熟的新海校区二年级的7个班进行试点。
据合肥市长淮新村小学校长张正在介绍,因为学校拥有两块操场,且运动器材配备完善,尤其是体育师资配备相对充足,并长期开设手球、网球特色课程,因而1-6年级全面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。在该区,这也是唯一一所全面铺开每天一节体育课试点的小学。
与其他课程不同,上好体育课,首先要有场地。据了解,近年来合肥市加大了中小学体育场地、场馆建设的投入,但是不少位于老城区的老学校囿于校园面积,场地依然吃紧。新增的体育课,无疑让这一问题凸显。
不过,改革就是迎难而上,集思广益,对症下药。不少学校先从盘活校内场地资源入手,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。
“根据课程需求,我们充分摸底调研,对两校区的运动空间进行了充分的挖潜,将操场、跑道、文化墙边、教学楼下等空间充分利用,确保课程的场地落实。”体育教师出身的张正在提醒,这也是对体育教学场景的重构。
近年来,合肥市打造“15分钟健身圈”取得成效,城市广场完善了体育设施,家门口的“口袋公园”“口袋球场”相继出现,附近的试点学校自然是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。
比如,为了扩展场地,和平小学主动向外“借”资源,与学校附近的和平广场达成协议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由班主任和体育老师带队前往广场划定区域开展体育教学,以解决校内场地不足的问题。
瑶海区教体局表示,每年将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建设体育活动场地和购买体育器材,使学校运动场地建设和体育器材配置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。
在张正在看来,除了场地,体育器材和运动设施的配备同等重要。“一定要解放思想,体育器材不是放在保管室里的,而是要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,同时要引导他们使用,确保秩序。”
此外,记者了解到,现阶段体育设施不是很充足的一些学校也在“另辟蹊径”,开设花样跳绳、啦啦操等对空间要求不是很高的特色课程。这样,既排除了学生争健身器材的安全隐患,也确保了新增课程的实施。
安全是重中之重。据瑶海区教体局体育科科长刘业斌介绍,已经要求各校建立完善体育安全管理制度,制定安全预案,落实安全责任,加强安全教育和过程管理,避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,确保学生安全。
记者了解到,不少学校在试点中对“多班联合”这种课堂形式进行了探索,以破解师资不足的难题。合肥市明皇路小学现有教学班级45个,专职体育教师9人,校聘体育教师1人,鉴于当前的师资力量,学校仅在一年级开展试点。
不过该校是跳绳运动的传统学校,培养过全国冠军。合肥市明皇路小学体育教师刘治国介绍,目前学校在三点半课程中的“普惠托管”里增加一节体育课,由专职跳绳教练员进行合班授课,3个班并到一起,体育教师或助理教练进行辅助授课。如此一来,既保证了师资配备,也全面普及了跳绳运动,确保了小运动员的梯队建设。
与明皇路小学相比baet365官方网站,47个班级、2000多名学生同上一节体育课的壮观场面,如今是长淮新村小学本学期每周四固定的一节“大体育课”。所谓“大”,还体现在组织者上:除了体育教师,每个班配有班主任在内的两名教师,值得一提的是,还有一名家长志愿者也参与其中。
为了确保孩子在校1个小时的锻炼时间,该校将体育课与大课间串联组合,以“大体育课”的形式呈现。每周四,全校新增的一节体育课统一安排在大课间之后,时间长达1小时,让学生真正“玩转”大课间。滚铁环、投壶、竹竿舞、踢毽子、转呼啦圈等传统民间体育项目丰富多彩,每周一轮换。
课时的增加、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,最直接影响到的是体育教师,他们的角色也在转化。“体育教师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,还要对课间、体育活动课、早操及各种体育竞赛形式和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和专业指导,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特色体育项目。”刘业斌总结。
现在,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体育组长马哲峰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。每天晚上,他都会先带着自己的女儿练一遍第二天要教的动作。在他看来,“体育老师必须学会动脑子,一旦把教学大纲琢磨透了,一个拍皮球的动作,都够上5节课的”。
“不过,上好体育课不能仅仅是体育老师的事,校长是开展活动的第一责任人,要带头参加活动;班主任是学生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活动课的直接组织者,要带领并督促学生参加体育活动。”张正在说。
储云芳是合肥市和平小学六年级班主任,她带的班级也是多班合上“大体育课”。她把学生带到操场集合,体育老师带着一起跑操,她也跟队跑,关注学生状态及纪律,及时进行沟通交流。
“老师也要加入运动的行列,这样才能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,做好思想工作。”储云芳感慨:“更重要的是,老师也要参加运动,一起锻炼身体,不能光讲不练!”
据她介绍,尽管有个别家长担心毕业班学生的学业水平受到影响,绝大部分家长很支持每天一节体育课。“他们也向学校提出了一些期望,比如,体育课活动内容、形式多样,尽量多与中考体育接轨等。”
家长的诉求点就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,本学期,合肥市和平小学东校除了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外,还启动一项全新的校园活动——“小胖墩趣味健身营”。据悉,健身营通过科学的饮食计划和运动方案,帮助孩子们减轻体重、增强身体素质、提高健康水平。
该校在广泛发动、积极动员的基础上,通过体重测量、体能测试等方式从低年级选取了28名学生成立健身营。在保证正常的每天1小时运动外,该校利用放学时间组织“小胖墩”在营地开展健身运动,每周两次,每次1小时。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,一位王姓同学变化显著,不仅降了体重,每分钟跳绳从刚开始的60多个上升至140多个。
在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站塘校区副校长李亚琼看来,体育课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目标,绝不仅仅是活动、游戏。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从教经历的体育特级教师,她认为,体育课其实很难上,现在每天一节体育课,更难了。
怎么办?李亚琼给出的答案是——必须回到教研上。即使教学任务变重了,她所在的体育教育组每周都会专门抽出半天时间,讨论近期的教学设计,对着大纲一起磨课。
该校最终明确了“每月1项体育竞赛,每学段让学生掌握1项体育技能”的目标,以体操课程、基本运动技能为学校体育特色,实施多元化的课程体系。
“我们经常遇到孩子喜欢体育,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。”对此,李亚琼认为,老师必须尊重孩子的兴趣,让他们在运动中收获成就感、幸福感。为此,她和同事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体操锦标赛、体能闯关赛、同心杆障碍跑、年级拔河赛等月度体育赛事,帮助学生强健体魄、享受乐趣。
享受运动的乐趣,身心自然得到放松。记者发现,不少学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同体育课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。
刘治国认为,在体育课和集体活动中更容易观察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,加之现在每天一节体育课,体育老师天天都与孩子见面,更要担当好心理老师的角色。
刘治国班上曾经有一个学生,因为家庭原因,学习不够上进,也不合群。后来,他的体育特长被发现,还被选为学校田径队的副队长。接受体育训练后,这名学生文化课成绩也上来了,与师生的关系也融洽了。让刘治国感触最深的是,“他眼神变得温和了许多”。
“现在体育组正和心理老师一起谋划,打算把每月的心理健康课和体育健康、运动心理调节结合起来,为学生做好全面的健康教育。”刘治国说。
事实上,刘治国的设想在和平小学第二小学已经变成了现实,据该校心理老师胡玉琳介绍baet365官方网站,本学期部分班级已经试点心理团辅游戏与体育课相融合。这个游戏名为《珠行万里》,每个队员手拿一根球槽,通过共同传递一个圆球,让大家感受团队间有效配合、衔接以及自我控制能力。
“游戏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,也让他们学习如何在不成熟条件下勇敢抉择,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,克服心理障碍,增强自信心。”胡玉琳分析。
不少受访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向记者表示,体育教学内容的融合,也是“五育并举”在课程内容改革上的具体体现。他们向记者提出一个设想:通过“体育+”的形式,构建体育“大内容”。
受访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,当下,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,心理健康、劳动、社会实践都要求进课表,并且开足开齐,但是从操作层面看,难免会出现“争课时”的情况。在体育课教学大纲计划得以执行的前提下,是否可以拿出一定的课时,有效利用户外空间,探索体育课如何与心理健康、劳动课等相融合?他们认为,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再度精简和优化。
瑶海区教体局党委书记、局长袁乃玉认为,应当坚持以创新改革为基础,建立“五育融合”的课程体系。打破学科逻辑和领域界限,实现跨学科、多学科协同合作的“五育融合”教育,实现“一育引领,诸育融合”。要以“教材”为载体,从“五育融合”的视角挖掘教材中蕴含的“五育”育人点,并在有机融合中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。